pudehaichuang.top Open in urlscan Pro
61.158.180.215  Public Scan

URL: http://pudehaichuang.top/
Submission Tags: falconsandbox
Submission: On January 16 via api from US — Scanned from DE

Form analysis 1 forms found in the DOM

POST /

<form action="/" method="post" class="form-inline" role="search">
  <label for="mod-search-searchword93" class="element-invisible">搜索文章</label> <input name="searchword" id="mod-search-searchword93" maxlength="200" class="inputbox search-query input-medium" type="search" size="30" placeholder="搜索..."> <input
    type="hidden" name="task" value="search">
  <input type="hidden" name="option" value="com_search">
  <input type="hidden" name="Itemid" value="101">
</form>

Text Content

导航开关
 * 我在这里:  
 * 首页


首页


略说正宗唯心识观行法门

 * 打印

说明 作者: Super User 分类:自著述类 日期:2021年4月02日 点击数:360

略说正宗唯心识观行法门   


古印度斯坦某国,在一处营建高数十米的大石柱,立定之后,拆除脚手架。却拉下一个工匠在石柱顶不知怎样下来。柱子下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再立一根大石柱让这位工匠得以逃生。但这显然不切实际。
  这时工匠的亲属聚集在柱子下,跟工匠商量如何逃生。工匠想到一个办法,他从衣服上挑出两根线,从柱子上垂下。他的亲属系粗线在工匠垂下的  二  根  缕线  上。工匠拉上来之后,再要亲属系上小绳,再拉上来;最后换上大绳索,工匠绑在石柱上,才得以从石柱上下来。
  柱子——比喻生死、烦恼;脚手架——比喻佛陀经教典籍(佛法);
  亲属——比喻比丘僧;衣服挑出的二线——比喻定慧;
  挑线——比喻观五欲等无常、苦、空;
  垂  线  ——比喻于佛法起信心;
  系粗线——比喻亲近善友获得以广学多闻;
  系细绳——比喻在广学多闻基础上持戒;
  即,持戒严谨,方能起于禅定;精进禅定方能发起智慧;如此方可解脱生死、烦恼的束缚[1]  。
   
  因此,佛子修行需起大丈夫行——依佛陀遗教典籍,依止三宝,常亲近僧团、善友。广学多闻,以求持戒清净,戒定同修;进而求般若智慧。而不是“拜码头”拜师学手艺,方便自己当“巨婴”求他们给你一个“奶嘴”,“恩赐”你“诀窍、捷径”甚至“开悟”。
  一个佛子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佛。这也是佛陀所赞许的,不能因为某人的名声、威望、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思辨。应将学来的、听到的、实践得出的观点、认知、知见对照佛教经典、戒律、论典,勘验是否与之相符。相符则信受,不符则应舍弃[2]  。
  如佛陀未证无上菩提时,从阿罗罗迦摩罗学禅定,虽证“识无边处定”,但觉悟此法并不能解脱生死烦恼,证取涅槃,于是舍弃而去[3]  。由此而观世间所谓“不疑师父,疑师是障道”,则为戏论。若自有智有证,若师所证为正法,趣向解脱清凉,则不应怀疑师父;若师所证未能趣向解脱清凉,舍之而去是为智者;
  复次,如佛陀未证无上菩提时,从郁陀罗罗摩子学禅定,虽证“非想非非想处定”,但觉悟此法并不能趣向智慧、获得清净觉,趣向涅槃,于是舍弃而去[4]  。由此而观世间所谓“师徒互相看三年,三年之后不许怀疑师父”,则为戏论。若智、证已超越师父,当然需要另求明师,若师父具足邪见、偏执,学人劝慰无果,舍之而去是为智者;
   
  我们修行  唯识法门  ——唯心识观  ,  需要了解唯识的基本常识——藉由观察体认第八识生灭相续、流注的根、身、器[5]  的生灭、无常  。而舍离执取、颠倒邪见,进而证得二空[6]  。
  这也是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7]  》的宗旨,你学唯识宗,未能认识和体会无常、苦、空,放下执取;反而偏执名相,则堕在凡夫执取境界,绝缘于人空、法空义理及境界,是为愚夫行。
   
  【有人言】:  自我的执著断除了,舍报之后色身坏了、心跳停了、呼吸停了,  这个第八识真如渐渐离开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不会再去投胎,你就消失掉--没有你了  。  结果是剩下谁呢?剩下你背后的那个祂,就是你的祂--如来藏  ,不是在谈恋爱那个  “  你的他  ”  ,就是背后那个你啦!祂没有见闻觉知也不做主,也不再出生中阴身出现见闻觉知,就这样消失了;  因为祂无形无色,不会再于三界中出现,这就是涅槃[8]  。
   
  【答曰】:这是愚夫“我执”境界,执着“我在五蕴中”故。且,第八识非是真如,若第八识即是“真如”,“转识成智”则成戏论。
  “第八识真如”并不是这世界里的一法(事物)。反而这世界是“第八识”所现。佛教唯识宗,则是将身心、世界一切法(事物)观察认知是自心(第八识)所现,远离执取。弥勒菩萨的唯心识定法门中说:
  “  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9]
   
唯识宗学人要建立世界、环境、身、心都是自己第八识所现的认知——即:  “  八识外实无我法[10]  、诸识所缘唯识所现[11]  ”。只有  不了解  这些唯识  基本  常识,才会建立此等无知言论。这样的“  著作等身  ”,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而执取、建立“第八识”在身体内,临终舍报“第八识渐渐离开身体”,这是凡夫“我执”境界。因为不仅身体是第八识所现,身体所处的环境——器世间,也是第八识所现。
  譬如做梦,梦境整体都是自心所现,梦中有身体和外部环境,而人们依然执取梦中山河大地的“环境”为真实存在,直到醒来才明白是自心所现梦境,哪有什么“山河大地”。若有人执取梦中事为实有,为实无都是戏论,名为愚夫境界。
  唯识宗学人应该理解“唯心识观、唯心识定”的基础是要观察自心、自身及外部世界、山河大地、海洋等,都是无常、是苦、是空、无我,是自心  识所变  ,“能见、所见”唯是自心  识  所现  。  如此观察渐渐远离执着、攀缘,不以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起种种烦恼,舍离无量妄想,断除我执、法执[12]  。
-------------------------------
[1]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施设石柱极为高大。除去梯隥樚栌绳索。置彼工匠在于柱头。何以故。彼若存活。或更余处造立石柱。使胜于此。时彼石匠亲族宗眷。于其夜中集聚柱边。而语之言。汝今云何可得下耶。尔时石匠多诸方便。即擿衣缕垂二缕线至于柱下。其诸宗眷寻以粗线系彼衣缕。匠即挽取既至于上。手捉粗线语诸亲族。汝等今者更可系着小粗绳索。彼诸亲族即随其语。如是展转。最后得系粗大绳索。尔时石匠寻绳来下。言石柱者喻于生死。梯隥樚栌喻过去佛已灭之法。言亲族者喻声闻众。言衣缕者喻过去佛定之与慧。言擿衣者喻观欲过去味等法。缕从上下者喻于信心。系粗缕者喻近善友得于多闻。细绳者多闻缕复悬持戒缕。持戒缕悬禅定缕。禅定缕悬智慧绳。以是粗绳坚牢系者喻缚生死。从上下者喻下生死柱。《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五;马鸣菩萨造;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八三);
[2]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三大教法也。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游行经第二中;
[3]
阿罗罗伽罗摩复语我曰。贤者。是为如我此法作证。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证。我亦然。贤者。汝来共领此众。是为阿罗罗伽罗摩师处。我与同等。最上恭敬.最上供养.最上欢喜。我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我今宁可舍此法。更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二○四)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第五后诵);
[4]
郁陀罗复语我曰。如我父罗摩此法作证。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证。我父亦然。贤者。汝来共领此众。郁陀罗罗摩子同师处。我亦如师。最上恭敬.最上供养.最上欢喜。我复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我今宁可舍此法。更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二○四)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第五后诵);
[5] 【根身器界】根身即六根身体,为众生的正报;器界又名器世间,即国土器物等,为众生的依报。《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6] 【二空】﹝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7]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8] 《邪见与佛法》2014繁简版;第二章 第四节 二乘无学不证涅槃;萧平实著;
[9]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10]
此八识外实无我法。问曰如何变耶。答曰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境。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法。悟来方知唯心识变。《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集一切法品第三;
[11] 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成唯识论》卷第二;护法等菩萨造;
[12]【二执】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出金光明经文句记﹞;

 

【有人言】:萧某按《八识规矩颂里》“去后来先作主公”阐述的第八识离开身体的过程,并没有错误。
【答曰】:唯识宗的宗旨是为证二空境界,若于唯识法中取“阿赖耶识”建立“我执”,本就是凡夫所为。而玄奘法师依一切有情众生执身为“我”,依众生取著色身为“我”,故言“去后来先作主公”,为令大众易解而已。
以不知《楞严经》中阿难因执言“识心居在身内[13]”而被佛陀呵责的义理和典故,才会说“这个第八识真如渐渐离开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

以不知《成唯识论》卷首即破斥“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14]”的义理,才会说“这个第八识真如渐渐离开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

以不知佛教经典中处处说“如来、法身、佛性无住处[15]”的义理,才会说“这个第八识真如渐渐离开身体而不会出生中阴身”; 
因此,如萧某人未在密教“活佛”中吃“闭门羹”时,尚攀缘《西藏度亡经》中错误知见与自己的认知一样,而沾沾自喜[16],并且在1994年版刻出书,令人嗤笑。

复次,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说修学唯心识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17]”

如上可知,唯识宗的唯心识观,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观“身、心”为自识心所现,而是观:世界、山河大地、及自身、心都是自心识所现。
唯诸凡夫依“身见[18]”,缘自身心,将自创之观察“我人扬眉瞬目、进退俯仰都是第八识运作色身”而名之为“开悟[19]”。这种“观行”根本不属于唯识宗法门,是典型的“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而萧某人却杜撰此等“开悟”,转相兜售;奉为“开悟密意”,藉此“洗脑、愚弄”信徒;以此公开搜刮信徒的家财[20],授予“开悟圣人”的大妄语头衔。此等“开悟”,是依外部六尘境界,及第八识皆“实有”的“我执、法执[21]”双重邪见而建立的,唯增长邪见愚痴、炽盛烦恼。

这种言论严重悖离大乘、唯识宗及圆悟克勤禅师“一切唯心造[22]”之宗旨,也悖离《成唯识论》。如论云:
“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
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23]”

极为讽刺的是,严重背弃克勤禅师宗旨的萧某,竟然自称某世是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弟子[24]。
并且萧某独创的“开悟”,还可以因为他对某个人的“喜欢、贪爱”而告知此人,令此人“开悟”[25]。这种痴言令人惊掉下巴,遍查历来佛教禅宗修行者,没有一位是被“告知开悟”的。
唯识法门——唯心识观,并非上根利智佛子之首选。是以禅宗自初祖摩诃迦叶以来,并没有一位祖师是选修“唯心识观”而得开悟的,而是直入“真如实观”开悟见性。并且,这一点我们从大藏经中涉及唯识的经典可以确定唯识法门适应的根器和人群。
其中,上根利智者,则观一切法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即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6]”;
上根利智者,即观:一切法空,一切法性空,即观:“一切有为法性空[27]”;
上根利智者,即观一切法空相,即:“菩萨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真实相。知诸法无作无起。无来无去。[28]”;
上根利智者观:“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29]”
如上所说,皆是利根所修“真如实观[30]”,如经云: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31]”

------------------------
[13]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14]
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15]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众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善男子。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
[16]
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真如被五阴所遮盖,所以体会不到、找不到真如,死亡之后,五阴散坏、四大分离,然后中阴还没出生之前那个空档,就是真如。所以上周有人送我一本密教喇嘛写的书(《中阴闻教得度
》或译为《西藏度亡经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它里面所说的正好不谋而合,它说:“死亡对于一个参禅开悟的人来讲是一个小悟,让我们可以更清晰的去了解什么是真如。”话说回来,我们因为平时有体究的关系,要找寻自性弥陀,所以我们对于第一义的知见,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到临命终的时候,五阴(包括物质的色身及妄心:所谓受想行识)幻灭而中阴身未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真如了,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也可以改为参“死后是个什么?”“死后的面目是什么?”那么因为有这个过程,知道妄心、妄识、色身不是我,所以在那个时候,当下就明白:原来这个就是真实的我。《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篇:辨疑问答二十一则;辨疑第五;萧平实
著;
[17]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18]
【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19]
正知见就是有善知识跟你教导:要怎么样去寻觅你的真如?你的真如在哪里?体性如何?你要如何寻觅?在寻觅真如的这个过程上,正知见非常重要;般若的正知见若不具足,你就找不到。《大乘无我观-悟前与悟后别说》2009繁简版;主
文(上);萧平实 著;
[20]
假使一个凡夫菩萨证悟了.但心中仍然很贪求钱财.你若没送上50万或100万供养他.他就不帮你开悟.既使有这样的恶行.佛陀还是会看重他远重于阿罗汉《胜嫚经讲记
》萧平实着;
[21] 【二执】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个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其实在的体用。《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2]
若是利根上智。一举便解承当。既能截断众流。可以超今冠古。以如是智以如是力。以如是心以如是愿。明同杲日宽若太虚。所以道。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辉。又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
[23] 《成唯识论》卷第二;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24]
如余往昔多世出家于印度,虽得明心,未能见性;复于九百年前,于先师(圆悟)克勤大师座下破参,又见佛性;虽未离胎昧,转生密宗觉囊派法中,亦能自参自悟,而符佛旨;《宗通与说通》
[25] 如果我喜欢一个人,密意还可以明说,如果信受,这样就成为七住明心,位登菩萨二果。《胜嫚经讲记》2008年;萧平实 著;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2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2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30]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31]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上所说,若佛子听闻圣教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起深信心,无有疑惑。随顺般若波罗蜜修行六波罗蜜故,能起“真如实观”,体解法身不生不灭,则属利根。而禅宗祖师多由此“真如实观”门,开悟证得实相[32]。
而即使开悟之后,“真如实观”也是除断烦恼和杂染业习之利器。“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法门,都是对应末法时期的广大佛子的,主要看自己能接受哪一种。如《圆觉经》中针对末法时期众生而说“真如实观”[33]。如经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34]”

如萧某竟然教导其徒众“执取阿赖耶识为真我[35]”。此等愚痴言行显然是诸经论里说的执“阿赖耶识”为“我”的“凡愚[36]”人。背弃护法等菩萨《成唯识论》之“实我实法不可得[37]”宗旨。

反之,若佛子听闻圣教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未能起信,怀有疑惑,则应忏悔业障、修集功德,学“唯心识观”。
如弥勒菩萨在《楞严经》中说无量劫前某世,自己虽然出家,因“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的缘故,日月灯明佛教导他修学唯心识定,以绝攀缘之心、攀附之妄想。
如经云: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38]”
初发菩提心之菩萨,应以此观察自身根器,择法循序而修。即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好高骛远。以“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皆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大可不必以利钝、高下介怀。毕竟我们熏习“进化论、我见”等邪见太久。
复次,萧某因不懂唯识观行法门,而推之为“增上慧学”。他说:“两增上慧学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39]”。这突显其学识的浅薄。
此唯识宗观行法门要在解身心世界,皆自识心所现,令心解脱执取,避免因自己的“执取、执着”引生的种种诸烦恼及杂染行[40]。远离二边执取,令心清净,才能得证诸法实相,即见自法身与佛无二无别。自心识者,谓阿赖耶识及末那识,意识,眼耳鼻舌身识。

【有人言】:“真如实观”不异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仅仅是淡薄或断除对外“我所”的执着。并不能解脱断“我执”,好比“我”不爱外物,“我”不贪五尘觉观感受,内心轻安恬适,但还有一个“我”在,无所住也只是“我无所住”的意识心。

【答曰】:此言论是执取“外境实有”建立之妄想境界,如贫穷乞丐妄想:“我是国王、我在吃大餐”。
若如实修行“真如实观、应无所住”,知一切世间事、物、身心自心所现毕竟如幻,则远离意识妄想,岂能依意识妄想建立“修证、开悟”等?是故,三乘佛子皆舍离“有、无;我、无我[41]”等分别,不于“有、无;我、无我”等分别起诸烦恼、执取及种种妄想。
复次,心、意、意识三者并不能分开、单独运作。众生所起“分别、执着”缘于过去阿赖耶种子流注:环境、识心等,见六尘[42]而起执着、住着,复起未来阿赖耶识杂染种子及烦恼业习。
“真如实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于现法中,觉六尘虚妄,识心不真,不于六尘起执着、爱憎等虚妄分别,远离识心“能知、所知;能觉、所觉”境界。何况能妄想“我无所住”以为修行境界?
如经云:
“虽知诸法皆如幻梦响像光影阳焰变化及寻香城。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而常宣说有业有果。[43]”

因此,若能于现业识(阿赖耶识)所流注的环境(境界)、识心,熄灭执取,不着二边境界,即可“一念不生全体现”。若凡夫随境界风起,执取种种,二边境界则“六根才动被云遮”。
若如萧平实不解诸法如幻,而执取阿赖耶识为“有”,为“我”。则是与护法等菩萨争,是与玄奘法师争,名为恶见。何以故?心(阿赖耶识)心所法[44],都非实我故[45]。

【有人言】:知彼如幻故,是谁知?只有意识能清楚的知吧?别的识先不说,而阿赖耶识不知。意识能知彼如幻,也就是知自己和前五识、第七识如幻,而无所住,那么意识就算开悟了吗?
【答曰】:若众生能够觉知一切诸法如幻梦水泡,则不为一切事、物、身、心境界所动,则熄灭执取、分别。知如幻故,熄灭攀缘驰求,其心清净,则诸法实相现前。即所谓:“诸幻尽灭。觉心不动。[46]”,并不是单独意识心妄想着自己“无所住”,或是用意识心寻找、并确认“阿赖耶识”就称之为“开悟”。
-------------------------
[32]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33]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3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35]
而转识成智非将第八或第九识找出来捣碎,而是在参学佛法时找到第八识之后,证知色身非我,证知受想行识(即能知能觉能听之心)非真实,而转依阿赖耶识为我。了知阿赖耶识虽然真实存在,驻于身中而体如虚空,无得无失,因此发起智慧,使第六识产生下品妙观察智《正法眼藏护法集》第四章;略辨唯识与真如;P229页;萧平实著;
[36]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六;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五;
[37]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38]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39]
但由于第八识…祂是唯证乃知的法,尚未悟以及悟错的人,都没办法具足证解以上所说的百法明门,只能依文解义。这种依文解义现象非常普遍,诸位可到各大佛学院及道场去听人家讲唯识的法,及有线电视宗教台上听到法师讲唯识的法;可是他们说出来时,我们一听,发觉错误连篇。为什么会这样?因他们是从想象上而说唯识增上慧学…唯识即增上慧学。两增上慧学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因此唯识增上慧学这无生法忍,不是没有证悟的人所能证知以及解知。《邪见与佛法》2014繁简版;第三章;第二节
般若慧之三种层次;萧平实著;
[40]
【杂染行】瑜伽八十一卷八页云:杂染行者:略有三种。一者、业杂染。二者、烦恼杂染。三者、流转杂染。当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谓业杂染有三句。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烦恼杂染有四句。即四颠倒。流转杂染有二句。谓无明、及有爱。所以者何?由三不善相、生起种种业杂染故。由四颠倒、能发种种烦恼杂染故。烦恼生已;由无明门,诸出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由有爱、门、诸在家者、能生种种流转杂染。二解  如心杂染相中说。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41]
复有菩萨名曰普密。作如是言。有我无我分别为二。若诸菩萨了知有我尚不可得何况无我。见我无我其性无二。是为悟入不二法门。《说无垢称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不二法门品第九;
[42] 【六尘】﹝出涅槃经﹞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着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43]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天王当知。若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行般若波罗蜜多。谓诸菩萨正智观色受想行识。不见色生不见色集不见色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何以故。自性皆空无有真实。但有虚假施设名字。而行般若波罗蜜多。化诸有情终不为说无业无果。虽知诸法皆如幻梦响像光影阳焰变化及寻香城。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而常宣说有业有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第六分通达品第二;
[44]
心云何。谓心意识。此复云何。谓六识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五事品第一;
[45] 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46]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众生之“执着、执取”系八个识和合因缘成就,并非单独一个意识能生起的。此问者,尚不能理解“业识(阿赖耶识)流注:环境(境界)”,何况能理解:识(第八、七识及前六识)心中熄灭执取,不着二边境界?
远离“执取”阿赖耶识流注之外境界(六尘、山河、大地等)和分别心(妄想)才能逆生死流,截断染污业种落入阿赖耶识中。“唯心识观”也是如此。
  复次,所谓凡夫随顺十二因缘[47],故而流转生死。众生迷惑于“无明(痴)”,故造作种种(贪嗔痴)行;“行”引生未来种子业报,复为诸识生起之因[48];而此“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皆观世间、身心等唯心所现,彼如幻故而于种种分别中,断诸执取、贪着、住着、攀缘、爱着[49]……,杜绝贪嗔痴所起种种身三口四意三[50]之业行。
如经云:
“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法。悟来方知唯心识变。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51]。”
“随顺行”即无所住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
【有人言】:知道了万法皆空,唯识所现,不再执着而广行慈悲喜舍,同时也随缘告诉众生这个道理,就是无所住而为的菩萨行?这不过仅仅是意识的“无所住”,是在训练意识心罢了。
【答曰】:一,意识心从来不能单独运作,这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常识。解脱自己的执着,才能避免身口意恶业,才能避免有漏因果的延续。只是萧某自以为是的认为“世间人并不知道意识心不能独自存在的道理[52]”;
二,“开悟”不是修行的全部,只是修行的开始;
三,远离执取本身就能解决自、他烦恼,岂可简单诋毁为“训练意识心”?萧某才是在训练“意识心开悟”。
四,初学之人功德不足,未能速证诸法实相。但久久行之远离诸相,离“时间相”,离“开悟相”,功德具足时,自当证得;
五,没有人能赐予你“开悟”,全在自己修行。开悟不是用“意识心”找东西,是远离意识心、第七识、第八识才能证得的境界;
六,多读诵佛经原典,远离邪师邪说。持诵“地藏菩萨名号”礼拜忏悔,如法修行,可得速入“唯心识观”或“真如实观”,获得法喜、轻安。如地藏菩萨说: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信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53]”

【有人言】:第八识心本来就是无所住心,你会贪、会瞋,而第八识心本来就不贪不瞋,无始劫来就是无所住的心。不是将意识觉知心修除分别执著后成为无住;第八识是从来都是无所住的,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分别六尘万法,这真心才是无所住,虽无所住,而能时时随缘任运而生其心;真心本来即无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说觉知心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没有了,才是无住。真心从来不曾起过一念妄想、贪、瞋,但也从来不住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永远不落在两边中。[54]
【答曰】:首先,萧某前言不搭后语,且自相矛盾。萧某曾说:“意根之有如许能力者,却是由于意识觉知心对于无生法忍之增上慧学修证所致,[55]”。既然许意识心可以修学“无生法忍之增上慧学”,如何又否定说“不是将意识觉知心修除分别执著后成为无住”?
其次,第八识具足遍行五法:作意、触、受、想、思[56]。这是凡夫末那识、意识我执、妄想生起的根本。哪里来的“无所住”?哪里来的“无所住心”?这样仔细思辨一下,可知萧某言不及义。原因是:
一,萧某是唯识宗的门外汉,不知唯识宗基本宗旨,没有实践过“唯心识观”,不懂得第八阿赖耶识与第七识、前六识和合运作,互为因果的事实。若修“唯心识观”,则能明了心、意、意识三者并不能分开、单独运作。因此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曲解为“将意识觉知心修除分别执著后成为无住”也是难免了。
如论云:
“阿罗耶识持诸色根五识得生。不持不生。有阿罗耶识时意识得生六识。二事为阿罗耶识更互因缘。一者现转增长种本。二者未来欲生之时令受报故。增长种本者。诸识生善不善无记念念熏修。阿罗耶识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后生诸识渐增长善恶转胜。令受报者。有识于善不善有力者。未来世令阿罗耶识受果报。”[57]

二,萧某将第八识认作“真心”是常住法[58]。而阿赖耶识与其余诸识互为因缘,互为因果。
即,阿赖耶识是依因缘而生,非不依因缘。何以故?阿赖耶识,显现“分别事识”——眼耳鼻舌身意等识,复现内、外六尘、器世间等。而第八识配合前七识等识,复于内、外六尘,起贪嗔痴等烦恼,造善、恶、无记业为因,成就未来世阿赖耶识(前七转识、六根、器世间)受善恶果报之异熟果[59]故。

阿赖耶识显现身心,及器世间等。于一切生时、死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如论云: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60]”

--------------------
[47]
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从痴为所作行。三者从作行为所识。四者从所识为名色。五者从名色为六衰。六者从六衰为所更。七者从所更为痛。八者从痛为爱。九者从爱为求。十者从求为得。十一者从得为生。十二者从生为老病死。是为十二因缘事。《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佛调译;
[48]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49]
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大乘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造;
[50]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身方面的三种恶业,即杀、盗、淫;口四者,口方面的四种恶业,即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三者,意方面的三种恶业,即贪、嗔、痴。《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51]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52] 都不知道意识觉知心,无法脱离如来藏心而独立存在。……世间人并不知道意识心不能独自存在的道理《楞严经讲记》第一辑;90页;萧平实 著;
[53]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54]
第八识心本来就是无所住心,你会贪、会瞋,而第八识心本来就不贪不瞋,无始劫来就是无所住的心。不是将意识觉知心修除分别执著后成为无住;你有分别也好,无分别也好,不论你有执著时、无执著时,第八识心都是无所住的,无所住的自性是一直如此的,不会因为有修行或无修行而改变的。《学佛的觉醒》—
第六章 邪见的范例;第十则;萧平实著;
[55]
而意根之有如许能力者,却是由于意识觉知心对于无生法忍之增上慧学修证所致,非离增上慧学而得成其功用,非由禅定之力所能达成,故说意根之现识功能极为广大,成佛作祖皆不能稍离意根也!《真假开悟》2009繁简版.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第六节 意根现识对异熟识不可知执受之影响;萧平实 著;
[56]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57] 境界相赖起,更互为因缘。得共相应生,与烦恼俱灭。
知有阿罗耶识相赖而起。更互为因缘者。阿罗耶识与余诸识互为因缘。此义有二。一者种本。二者依托。云何种本。诸善不善无记等识。皆因阿罗耶识以为种本。依托者。阿罗耶识持诸色根五识得生。不持不生。有阿罗耶识时意识得生六识。二事为阿罗耶识更互因缘。一者现转增长种本。二者未来欲生之时令受报故。增长种本者。诸识生善不善无记念念熏修。阿罗耶识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后生诸识渐增长善恶转胜。令受报者。有识于善不善有力者。未来世令阿罗耶识受果报。《决定藏论》卷上;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心地品第一之一;
[58] 阿赖耶识一定是常住法,因为 佛说祂是出生万法的主体心,在证悟者的现前观察的现量中,也证实祂是出生万法的主体心。《真假开悟》第二章
法身即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如来;第六节 阿赖耶识出生万法,故是常住法;萧平实著;
[59]
【异熟果】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识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60] 《成唯识论》卷第二;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61] 【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上可知:
一,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及境、界,互为因果。阿赖耶识为因,显现此世七转识及境、界之果报;七转识于境、界熏习、成就善、恶、无记业种子为因,未来显现为来世阿赖耶识因。
二,既然阿赖耶识从因缘生,毕竟亦从因缘灭,阿赖耶识则是生灭法,此生灭相续不绝罢了。
三,对于佛教“缘起性空[61]”和唯识宗基本常识认知不够,才会认为“阿赖耶识出生万法,故是常住法”。

其中学“唯心识观”,若听闻圣教中说“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62]”,犹未能信受。应当广学唯识宗经、论,剪灭内心坚固执取,及诸邪见。若犹未堪受持唯识宗经、论,则应思维、观察自身、心,或器世间“无常、苦、空、无我”。依四念处[63]等调伏自心获证内、外观身之智[64],解脱烦恼束缚,于佛法起信,逐步深入观行。
若能依《成唯识论》读诵修习,体解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65],远离颠倒分别、种种妄想及诸烦恼。
若学唯识经论,反增坚固分别、执取妄谓“成佛作祖皆不能稍离意根[66]”。然而,世尊于无量经典中,演说“离心(第八识)、意(第七识)意识(第六意识)[67]”。阿赖耶识者,心、心所法辗转相依,生生不息故。即,阿赖耶识之性即是空,空无生灭,而阿赖耶识具足生、灭相,系生灭法,何以故?
心、心所法如:作意、触、受、想、思等,离生、灭则不能成其功用故。阿赖耶识持种子往来生死,建立身、心、器世间等法故。
况且,“意根”非实有,亦非实我,乃是“我执”根本。何以故?心、心所法皆非实我故[68],远离心、意、意识分别相,才能证得无生法忍。如经云:
“菩萨摩诃萨。远离心意意识分别相故。得无生法忍。大慧。第一义中亦无次第。无次第行。诸法寂静亦如虚空。[69]”

因此,唯识宗学人不能忘记学唯识法相的初衷,是为了于现量[70]中观万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不于“一法一想”起有差别想,皆不可得故,体性皆空故。依此信解、修行,熄灭二边执取妄想,心清净故,则能远离杂染[71]境界,而证悟实相、或证无生忍。如经云:
“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72]。”

本为离分别、执取而来学佛、学唯识法门,如今竟然“执取阿赖耶识为真我”者,是堕凡夫“执取”稠林,非智者所为;

复次,声闻法中也具足如上“唯心识观、真如实观”。
其善根纯熟者,闻佛说法,即能于法不执取,言下即证[73]声闻四果[74]。
其次者,持戒、精勤观察五蕴身、心、世间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令心远离执取,故放舍诸欲[75],有漏因缘[76]。如经云: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77]。”
依声闻法来看,“我在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在我中”都是邪见。如经云: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78]。”

【有人言】:你用大乘无所住般若波罗蜜行,来阐述声闻四圣谛。你不知道佛在诸经中皆说阿罗汉不知不证大乘般若之圣教[79]吗?
【答曰】:《妙法莲华经》中佛陀开权显实,凡读诵过此经者,皆知三乘法是一佛乘法[80]。如何建立“阿罗汉不知不证大乘般若”的邪见?

--------------------------
[61] 【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62]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63] 【四念处】﹝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64]
云何内身观内身智。一切内四大色身摄法一处内四大色身摄法。观无常苦空无我若智生。是名内身观内身智。云何外身观外身智。一切外四大色身摄法。一处外四大色身摄法。观无常苦空无我若智生。是名外身观外身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九;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智品第四之一;
[65] 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66] 故说意根之现识功能极为广大,成佛作祖皆不能稍离意根也!《真假开悟》2009繁简版.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第六节
意根现识对异熟识不可知执受之影响;萧平实著;
[67]
大慧。何者建立如实法相。谓依何等法而修正行。远离自心虚妄分别诸法相故。不堕一异俱不俱朋党聚中。离心意意识。内证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离一切外道邪见。离诸一切声闻辟支佛见。离于有无二朋党见。大慧。是名建立如实法相。《入楞伽经》卷第五;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佛心品第四;
[68] 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相续待众缘故。余行余色亦非实我。如虚空等非觉性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69] 《入楞伽经》卷第七;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入道品第九;
[70]
【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揩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离妄分别无筹度之心,而能于境度量揩定诸法自性之相,而不错谬,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71]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成唯识论》卷第四;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72] 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无生忍故。于道不退。远离生死。忧恼苦患。《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73]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体。重为说法。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卷第一(有九缘);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三三)大龟因缘;
[74]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此外,俱舍论卷六列举之安立果、加行果、和合果、修习果等,亦称四果。((参见:四向四果)1683)p1713《佛光大辞典》
[75]
爱其所乐。为欲所染。耳闻好声。鼻识好香。舌识美味。身识细滑。可意忻悦。志于所乐。为之所染。心贪于法。是五所欲。从因缘起。心以为乐。《所欲致患经》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76]
【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77] 《杂阿含经》卷第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三五);
[78] 《杂阿含经》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六四)
[79]
今者汝因身披僧衣而为沙弥,在余法座下得法甫经年余,便已如是大慢;五年、十年后成为大比丘时,是否更将于佛生慢,而推翻佛在诸经所说阿罗汉不知不证大乘般若之圣教?平实今于此处谓汝是谤法者、无知者,何以故?谓汝不知诸地菩萨之心行也!《真假开悟》第五章
依第八识心体立涅盘名;第六节 定性阿罗汉亦已证得第八识心体?萧平实 著;
[80]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妙法莲华经》卷第一;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方便品第二;

 

声闻法中,观一切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者,是为令广大佛子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不执取一切法之修行,而见道[81]得解脱,如同修“唯心识观、真如实观”而得见道。如经云:
“比丘们!凡所有蕴、界、处之所及,他不思量,不在其中思量,不从其思量,不思量『那是我的』。当这么不思量时,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不执取则不战栗,不战栗就自证涅槃,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82]”
如上佛陀在声闻法藏中所说“不在蕴界处中思量,不从蕴界处思量”,才能落实“不执取”,这与菩萨法藏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相一味,也证明了佛陀是以一佛乘法,来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识蕴包括了“阿赖耶识”[83]。
因此,阿罗汉果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得证,不执取一切法故,而得解脱[84]。因此声闻根器的人,学般若波罗蜜故,得阿罗汉道。菩萨根器的人学般若波罗蜜,则证入菩萨位[85]。如果以阿罗汉不知“阿赖耶识”而轻视、诋毁声闻法,则是破坏三世佛法[86]。
【有人言】:证悟二乘菩提者,未证法界实相心、未证法界万法根源之如来藏识故,则不能发起般若智慧。[87]
【答曰】:圣教中如实说阿罗汉“现见诸法实相[88]”。且,佛陀虽立三乘佛法,但都属于一佛乘。三乘佛法都源于佛陀自证境界。如经云“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89]”
佛陀演说实相、第一义谛、第一义空,而三乘佛子因发心不同,所证各有差异。如经云: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90]”

以不知三乘法皆是一佛乘法故,故说“证悟二乘菩提者,未证法界实相心、未证法界万法根源之如来藏识”。
以不知佛陀饶益善根差别众生之慈悲本故,建立“证悟二乘菩提者,未证法界实相心、未证法界万法根源之如来藏识”之言说。

复次,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91],因此佛陀演说实相、般若波罗蜜,三乘佛子因发心不同,所证各有差异。如大论云:

“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92]”

是故,言“诸经所说阿罗汉不知不证大乘般若之圣教”者,是未解一佛乘义理,未能通达声闻般若法,及菩萨般若波罗蜜法。
因此,声闻法中说“无常苦空无我”,皆是为令众生离于分别、执着。于是身心、器世间不起“我、我所[93]”等执着,令观身心五蕴、外境六尘:无常、苦、空、无我。远离贪爱及种种分别、取着、攀缘妄想,令心无所取,无所取故心得清凉。如经云:

“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94]”

【有人言】:声闻阿罗汉只破“我执”,没有破“法执”,因此阿罗汉果在菩萨面前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并不能通达菩萨般若波罗蜜[95]。

【答曰】:声闻所证无为法与菩萨所证无为虽有差别[96],但同属空、实相境界。佛陀、菩萨与须菩提、舍利弗[97]等阿罗汉问答之语记录于各种经典中,“阿罗汉果在菩萨面前并没有说话的余地”名为戏论,言不及义。
------------------------------
[81]
【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82] 《相应部35相应31经》根绝所适当的经第一(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 译; 
[83]
识蕴建立有三种。一种类差别。二依差别。三杂染清净差别。种类差别者有二种。一阿赖耶识。二转识。依差别者。谓六识身。问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答通六识所摄。藏彼种故由此识密记摄故。《显扬圣教论》卷第五;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一;
[84] 而当这个开示被说时,尊者罗侯罗的心以不执取而从诸烦恼解脱。《中部147经/教诫罗侯罗小经》(六处品[15]) 庄春江 译;
[85]
当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般若波罗蜜不异佛,佛不异般若波罗蜜。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高胜梵行人。高胜梵行人者,所谓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求辟支佛道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法称品第三十七;
[86]
复有一类。于大乘法得微少信。实是愚痴自谓聪敏。于我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毁呰诽谤。不听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如是等人名为毁谤佛正法者亦为违逆三世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烧断灭皆为灰烬。断坏一切八支圣道挑坏无量众生法眼。《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四;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无依行品第三之二;
[87]
一切佛法概括为三乘菩提,其中二乘菩提为声闻、缘觉所悟证者,唯是断我见与我执之解脱道,能出三界生死苦,然不能成佛;此谓证悟二乘菩提者,未证法界实相心、未证法界万法根源之如来藏识故,则不能发起般若智慧。《识蕴真义》萧平实
著;
[88] 须菩提!譬如漏尽阿罗汉,不信他语、不随他行,现见诸法实相,恶魔不能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不退品第五十五;
[89]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方便品第二;
[90]
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
[91]
佛一切诸烦恼及习已断智慧眼净。应如实得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第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第二十九;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92]
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就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学是深般若波罗蜜。得成菩萨摩诃萨。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大智度论》释大事起品第五十(卷七十一);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93]
【我我所】我者,谓自身;我所者,为身外之事物。是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论三十一曰:“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五蕴之身),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注维摩经二:“肇曰:我身之妙主,我所自我之外,身及国财妻子万物尽我所也。什曰:离我众生空,离我所法空也。”慧远维摩经疏一末曰:“约报名我,外境是其我家所有,名为我所。”圆觉经钞九曰:“我谓正报,我所谓依报。”《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94]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杂阿含经》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六四);
[95]
纵使有朝一日能亲自证得解脱果之极果,成为俱解脱之大阿罗汉,于平实眼前,终究仍无话语分;于我会中之初悟同修面前,亦无话语分。《楞伽经详解》第十辑252页;萧平实
著;
[96]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97]
佛知众会已集,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圣教说“无常、苦、空、无我”,是为令众生于有为法摆脱深重执取、贪着,得见诸法实相之“常”,所谓“常现在前[98]”,解烦恼束缚,逆生死流,广如声闻法藏中说。

以众生福德善根少,执取身心为我故,佛陀教导彼等于五蕴法中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不说“阿赖耶识”等,恐彼等转而执取“阿赖耶识”为我[99]故。
虽然如此,时值末法时代,我辈学佛,需先于日常生活中,现观身心、世间“无常、苦、空、无我”,随行布施斋戒忍辱,以便生起福德、智慧,后续发起二观——“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何以故?
若能观自他之权势、利益、名利、身心等,具足“无常、苦、空、无我”之本质,则能熄灭贪爱、憎恨[100];则能“依法不依人”,摆脱各类邪师、邪见“坑井”。

【有人言】:只受持声闻头陀行的大迦叶尊者等四十余位阿罗汉不曾回心大乘也没有证悟大乘法;他们在世尊入灭后邀请四百五十余位声闻法中的凡夫与三果以下声闻圣人,结集出四阿含诸经;坚称他们依据所听闻的小乘及大乘经典而结集成为四阿含诸经,即是大乘法教的成佛之道,不承认他们听不懂大乘佛法[101]。因此,你所说“无常苦空无我”根本不能与大乘法相应。

【答曰】:摩诃迦叶尊者若不回心大乘,岂能于《妙法莲华经》中被佛授记未来成佛[102]?
摩诃迦叶尊者等若没有证悟大乘佛法,如何能够“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103]”?
若听不懂大乘佛法,佛陀如何付嘱遗教与摩诃迦叶尊者[104]?

复次,萧某此言,是轻蔑声闻法、轻毁禅宗,因为禅宗初祖即是摩诃迦叶尊者。并且当时结集经典是具足三明六通的一千大阿罗汉,并无一人是“三果以下声闻圣人”何况能有凡夫?
阿难尊者因为没有证得具足六通的大阿罗汉果,而被大迦叶尊者在大众中牵手逐出[105]。
之后,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前,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才由锁孔进到会场参与结集经典[106]。

复次,极乐世界虽无众苦,尚且演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107],如何轻毁声闻?

【有人言】:证二乘菩提者,也证般若实相,其与菩萨所证有何差别?
【答曰】:声闻乘人专注自身解脱,与菩萨所证实相差别[108],如芥子孔之虚空相较太虚空[109]。

若学唯识宗法门,而处处执取名相,未能实践“无所住、不执取”之般若波罗蜜行。则堕在凡夫戏论境界,烦恼丛生,不能得证法喜、轻安,入正定之聚。何以故?
如《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分一切法为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110]。

五种法中又各具若干法,合并称为百法。如“心法”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如此种种皆为令学人,依止观察自身心、器世间,建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111]”之决定信解,进而令心于现量境界中“无所住、不执取”,是为修行“唯心识观”。

且,如上可知,心法(八种识)等皆属于“有为法”之范畴,并非“无为法[112]”,与佛经相符。何以故?
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互为因缘、互为因果故,现量流注身心、器世间,故属有为法;

若于此不知、不解者,则建立“意根是现识,能令万法从第八识心体中现行[113]”邪见。

然而,“现识”并非是指“意根”,“现识”是《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系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114]。

“现识”的“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身心、世界,故名现识[115]。

【有人言】:意根之现识功能极为广大,成佛作祖皆不能稍离意根[116]!就连世尊也还是有分别心存在的[117]。
------------------
[98]
佛告童子。汝当依四不坏净。于上修习六明分想。何等为六。谓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习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终后。不知我祖父树提长者当云何。尔时。树提长者语长寿童子言。汝于我所。故念且停。汝今且听世尊说法。思惟忆念。可得长夜福利安乐饶益。
时。长寿童子言。我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常现在前。佛告童子。汝今自记斯陀含果。《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1034.长寿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99]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第一;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心意识相品第三
[100]
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贪等。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等。知无常等名为法相。是应依法不依于人。《成实论》卷第二;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四法品第十六;
[101] 《楞严经讲记》第一辑;93页(正智出版社)萧平实 著;
[102]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授记品第六;
[103]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信解品第四;
[104]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摩诃迦叶亦复如是。当为汝等作依止处。譬如大王多所统领。若游巡时悉以国事付嘱大臣。如来亦尔。所有正法亦以付嘱摩诃迦叶。《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寿命品第一之二;
[105]
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大智度论》卷第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106]
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答言。我是阿难。大迦叶言。汝何以来。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智度论》卷第二;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107]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108]
迦叶。譬如小芥子孔所有虚空。一切声闻有为智慧亦复如是。迦叶。譬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菩萨有为智慧甚多为力无量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二;失译附秦录勘同编入;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109] 时女即对曰,父言无义理。佛智譬虚空,罗汉如芥子。犹是以观之,小道无高士。佛德如巨海,度人无极已。《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110]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111]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成唯识论》卷第七;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112]【无为法】离因缘造作之法也,有三无为六无为等。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也。涅槃为无为法中之最胜者。四十二章经曰:“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113]
第四目:意根是现识──万法现行之动力──成就佛地无漏有为功德之总枢纽。若非意根之默容一切诸法,遍缘一切诸法,尚无有情众生之可生存,何况能有三界器世间之成住坏空?三界器世间之成住坏空,乃至人间之清净与否,端在意根能否转变而成其功,而坏其业。由意根能默容一切诸法故,方有诸佛世尊之无上深妙法义,能从无垢识中尽情而说、无止无尽也。是故意根是现识,能令万法从第八识心体中现行,乃至佛地亦复如是;故说意根是万法现行之动力。《真假开悟》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第五节 恶取空与善取空;萧平实 著;
[114]
【现识】楞伽所说三识之一。阿赖耶识之异名。一切诸法,尽依阿赖耶识而显现,故名现识。楞伽经一曰:“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唯识了义灯四本曰:“现识者。楞伽经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又】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以名阿赖耶识之相分。由阿赖耶识之自体分变现能见之心与所见之相也。彼论以其自体分名业识,以其见分名转识,以其相分名现识。《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115]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116]
而意根之有如许能力者,却是由于意识觉知心对于无生法忍之增上慧学修证所致,非离增上慧学而得成其功用,非由禅定之力所能达成,故说意根之现识功能极为广大,成佛作祖皆不能稍离意根也!《真假开悟》2009繁简版.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第六节 意根现识对异熟识不可知执受之影响;萧平实 著;
[117] 世尊显然还是有分别心存在的。《心经密意》萧平实 著;122页;

 

【答曰】:这显然是背弃了唯识宗不执取、无所住的宗旨,执着唯识名相,堕在戏论中。意根(第七末那识)属于有为法,是“我执”之根,且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只是本师释迦摩尼佛,假名施设[118]之名相罢了。如此执取名为凡夫境界,非是智者所为。
复次,此等言论皆依凡夫情愫测度如来境界故,根本不懂六根消融之圆通境界。如佛陀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就早已熄灭了意根[119]。根本不需要通过心念,就能了知诸法。
复次,如《成唯识论》中建立唯识种种性、相之义,为破种种邪见、执取。其造论之初衷和宗旨是为令大众“悟入唯识无境”,断灭吾辈种种迷谬,证于“我空、法空”[120],而非执取《成唯识论》中种种名相。

【有人言】:阿罗汉只知道意根是第七识、无色根、是心,再过去还有个第八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这个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是常住的心;就是说五阴十八界空之中还有不空的识,所以涅盘才不至于落入断灭空[121]。
【答曰】:首先,空的含义不是“无”,“有无”是一种状态,依然是“有”,而空是说一切事物不论“有、无”都究竟无所有[122],这当然包括因缘生灭的有为法——第八识。
其次,非因缘生之无为法是“真实有”。故《小空经》云: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123]”

因此,佛陀于大乘法中说“实相、实际、真如”;

再者,第八识本就是因缘生法,系有为法所摄,因萧某不懂“空”义才会说:“焰摩迦比丘了解五阴十八界空之中还有不空的识,所以涅盘不是断灭空,不是一切法空。”,这是也是因为没有读懂这篇经文才会有这样的邪见。因为焰摩迦比丘把“空”理解为“无”,进而执取“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的断灭邪见,舍利弗尊者在确认焰摩迦比丘依旧没有舍弃断灭见后开导如下: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124]”
这里不难理解,因为色受想等五蕴是无常法,是苦法,佛弟子不应该在识蕴中挑选、拣择出“阿赖耶识”执取为“我”;唯识宗也没有让学人执取阿赖耶识为“我”。

舍利弗尊者进一步问言:
“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这说明,成佛之后,如来并没有所谓的“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等。而萧某却建立邪见,认为诸佛还要依靠“七六五识流注十方世界化现”;如上所说,既然“我、涅槃、如来”都不依五蕴或有、或无、或相在、或相异,因此说“阿罗汉涅槃后断灭无所有”是邪见,应当舍弃;

舍利弗尊者更进一步问言: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这里说明,佛陀并没有什么“无上秘密”的法已说,当说[125]。佛陀只是随众生业缘、根器而建立、施设“五蕴、十八界”,设立“八识、二无我”,是要令大众远离执取,证二空得解脱。
如果学习佛法未能远离“攀缘[126]心、执取心”,仍旧依五蕴所起妄想,种种执取,乃至执取佛法名相,是认贼为亲,终为所害。是故,佛法中以如实证二种无我,名为得法味;离心意意识,才能证入诸菩萨地[127];以能离心意意识,依如实智慧修行得名为佛[128]。
譬如有人养虎伤己,后弃虎养豹复为所害。愚夫执取身心为“我”,如养虎者;后复建立种种执取以为是“我”,是弃虎养豹者。终难解脱,为生老病死等烦恼所害。

综上所述,为略说“唯心识观”。佛陀建立种种法门,无非是为令众生熄灭种种妄想、执取。
譬如野外狸猫生子渐渐长大,问母亲世上什么食物最美味。其母答:人类会告诉你,世上什么食物最美味。狸猫夜晚潜入人家,藏在厨房瓦罐之间。被人看到,于是告诫厨娘:酥酪鱼肉都要藏好盖牢,腊肉熟鸡放置高处,不要让野猫叼走了。于是狸猫便知道酥酪鱼肉、腊肉熟鸡都是人间美味。

 

佛陀出现世间亦复如是,世尊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具足十力。为救众生而观察一切众生心行烦恼。因众生长夜执取常想、乐想、我想、净想,而增长贪嗔痴行,于是如来广说对治之法[129]。破除众生颠倒之妄想执取。
是故,略造此文,以显佛陀“无所住、不执取”之教诫,寄望助广大佛子,能舍弃执取,起思辨于万一。


-----------------
[118]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解深密经》卷第一;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胜义谛相品第二;
[119]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120]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121]
他对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仍然只知道一个名相而已。他知道意根是第七识、无色根、是心,再过去还有个第八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这个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是常住的心;可是这识在那里呢?他仍然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他就成为菩萨了,他就不会入无余涅盘了。《甘露法雨》甘露法施;萧平实
著;
[122]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123]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190);小空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124] 《杂阿含经》卷第五(104);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125]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126]
【攀缘】(术语)心不独起,必有所对之境,攀缘于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心忽彼忽此,驰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处,忽在此处,谓之攀缘。常略之以缘之一字而说之。心为能缘,境为所缘,心涉于境,谓之缘。楞伽经一曰:“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一曰:“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维摩经问疾品曰:“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中略)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127]
大慧。何者为法味。谓如实能知二种无我。以见人无我法无我相。是故不生分别之相。如实能知诸地上上智故。尔时能离心意意识。入诸佛智受位之地。摄取一切诸句尽处。如实能知一切诸佛自在之处。名为法味。不堕一切邪见戏论分别二边。《入楞伽经》卷第六;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卢迦耶陀品第五;
[128] 大慧。以依如实智慧修行得名为佛。非心意意识无明五阴熏习得名。《入楞伽经》问如来常无常品第十;
[129]
复次猫生儿以小渐大。猫儿问母。当何所食。母答儿言。人自教汝。夜至他家隐瓮器间。有人见已而相约敕。酥乳肉等极好覆盖。鸡雏高举莫使猫食。猫儿即知。鸡酥乳酪皆是我食。以何因缘说如此喻。佛成三藐三菩提道。十力具足心愿已满。以大悲心多所拯拔。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言。当以何法而化度之。大悲答言。一切众生心行显现。以他心智观察烦恼。一切诸行贪欲嗔恚愚痴之等长夜增长。常想乐想我想净想展转相承。作如是说。不能增长无常苦空无我之法。是故如来知此事已。为众生说诸倒对治。如来说法微妙甚深。难解难入谓道解说。云何而能为诸众生说如斯法。以诸众生有倒见想。观察知已随其所应为说法要。众生自有若干种行。是故知如来说对治法破除颠倒。如为猫儿覆肉酥乳。《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五;马鸣菩萨造;后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八二);


辩论声明

 * 打印

说明 作者: Super User 分类:自著述类 日期:2019年12月09日 点击数:1756

      闻,法不辩不明,义不说不知。今浊世末法,邪说、邪见横流。山人造诸论文,为破斥邪说、邪见。

      凡遭山人破斥者,皆可造文反驳,若忍可者,欢喜默然。若有智有力者,尽可造文辩论。

    1,若胜山人者,山人奉彼为大师;

    2,若不胜山人者,请舍弃山人所破邪见、邪执,重新依止佛教僧侣,受三皈依。

    3,凡造文,请依据佛教经典。

    4,凡欲法义辩论,可发送【普德海幢】邮箱:pizhifo@qq.com。或至 【地藏论坛】 山人于彼恭候。

          最长回应时限1个月。

 

破斥诸邪见,维护正法教。

迷惑诸佛子,见论出迷津。

联系方式:

QQ    :153094185;

Email:pizhifo@qq.com。

博  客:http://blog.sina.com.cn/fazhang

知  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pudehaizhuang/






主菜单

 * 首页
 * 破迷收教类
   * 破斥萧平实
   * 驳斥“大乘非佛说”
   * 妄自增减经文
 * 破邪说类
   * 破斥谢安朔
   * 破斥义云高
   * 破斥曹福强
   * 破斥心中心法邪见
   * 破斥真南邪见
   * 破斥卢军宏
 * 自著述类
 * 破谤佛经类
 * 破喇嘛教
 * 破谤佛教类
 * 破伪经类


最新文章

 * 略说正宗唯心识观行法门
 * 《大悲心陀罗尼》正法论下
 * 破斥老真南邪见 卷二
 * 破伪《天传达摩菩提、天传观音新经、天传弥勒新经》
 * 破伪《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邪见论》
 * 破伪《佛说安宅神咒经》
 * 破伪《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 破伪《佛说三厨经》
 * 破伪《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 破伪《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文章搜索

搜索文章


在线人数

在线: 153  个访客 和 0 个会员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9051537号

返回顶部

© 2022 长夜明灯